|
|||
对于高血压、哮喘病、糖尿病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躯体疾病,大家都不陌生。但如果说这些疾病同样也是心身疾病,恐怕就没几个人了解了,甚至包括很多医务工作者。笔者是一位在综合医院工作三十多年的临床医生,也是在经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之后,才渐渐懂得,原来在我们常见的内科疾病中,绝大部分疾病可以称之为“心身疾病”。 大家可以这么理解,祖国的传统医学所言:“形神合一”,“情志疾病”,“三因发病论”,“情志治病”,“养生保健”等概念,与现代心身医学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心身疾病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1872年,Tuke撰写《健康和疾病中心理对躯体的影响》,为心身医学奠定了基础。1930年,von Krehl提出“没有疾病,只有病人”的箴言。他的学生将精神分析的知识应用于内科临床并提出“要研究活人,研究者必须把自己卷入到被研究者的生活里去”。Von Bergmann观察并证实了器质性变化前的功能紊乱可以分为若干阶段,并创造出“功能病理学”的术语。他们既研究心理事件与神经症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也指出了心理事件与内脏疾病之间的关系。与中医的“病在肌肤,病在腠理,病在脏腑,病在骨髓”有异曲同工之意。因此中医强调“治未病”,而心身医学强调“心理平衡”。在西医体系中对心理因素的关注,是通过临床心理科,或者心身医学科来补充及调理的。 德国的心身医学目前有世界最发达的培养体系。精神分析学说对早期的心身医学有非常大的影响。1954年,二战之后,Mitscherlich创刊了《心身医学与精神分析杂志》。 心身医学兴起于美国。美国的心身医学可分为四个阶段:(1)心理测量应用于临床。(2)心理动力学概念的传入,精神分析发展。(3)临床心理学进入精神卫生领域。(4)现代心身医学的兴起与发展。心身医学是融合心理学、生理学、社会文化、临床心理生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实现国际倡导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得以实现的重要理论架构及操作指导。 目前心身医学从几个方面有新的研究领域: 1.德国大型参考书《Uexkull心身医学》,共分7篇65章。提出了“功能综合征”、“感染性疾病的心身问题”、“心身皮肤病学”、“儿科领域中的心身障碍与家庭动力学”、“心身牙科学”、“ICU综合征”、“慢性肾衰竭晚期及肾移植病人的心身方面”、“临终病人的照顾”等新的领域。 2.随着社会竞争加剧,慢性负性生活事件增多,心理应激日益危害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亚健康、职业性心身憔悴等新概念诞生。 3.美国越战之后,美国退伍军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量出现。随后,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社会暴力等也成为病因。9.11恐怖事件之后,PTSD已被广泛关注。 4.综合医院普遍存在的各科躯体疾病并存的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WHO于1994年组织全球5大洲,14个国家,15个中心进行跨文化合作研究,对综合医院就诊者的心理障碍做大型调查,结果表明:(1)全球平均患病率为24.4%(我国为9.7%)。(2)各心理障碍主要为抑郁症、广泛性焦虑、酒精滥用、躯体形式障碍(内脏神经症)。(3)综合医院临床医生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不高,上海为15.9%。(6)识别之后的处理:仅约半数患者得到药物治疗。 5.社会竞争在各个领域的渗透导致生活方式改变,节奏加快,除了早已熟悉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之外,过劳死及自杀率高的“高智商低情商”,提示新型心理生理障碍的涌现。更值得重视的是网络对日常生活的改变,出现了“网络成瘾”,既是独立的心理生理障碍,同时也是社交恐惧症的新的表现形式。 经典的心身疾病有支气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原发性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性皮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称为“神圣七病”,但目前心身疾病的概念也在扩大,可以说凡是“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各环节有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者,都属心身疾病”。 各类心身疾病的分型,比如呼吸系统的哮喘,消化系统的溃疡,心血管系统的冠心病,皮肤系统的湿疹等,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逐渐介绍。 参考资料 1.《心身疾病-心理生理障碍》 2.《中医基础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