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家都知道情绪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人际关系、甚至会影响事业的发展。那么情绪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心理学中是这么定义的: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当客观事物或情景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反之,则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可见,情绪是个体与环境间某种关系的维持和改变。它产生的生物学基础与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部位密切相关,并且与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外周神经有关,目前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密切。除了前面提到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还分为原始情绪和复合情绪,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 在中医理论中,有七情致病,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包含了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并会产生相应的行为。七情皆由心生,都因本性而生,本性最难控制。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过喜致病如范进中举、悲如伯牙子期、忧如屈原、黛玉葬花、怒如周郎赤壁、思如杯弓蛇影、恐与惊的历史人物或典故中多不胜数。故医家有云“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消”。 现在最新的情绪的产生理论是——情绪建构论。当涉及的概念是情绪概念时,大脑就会构建情绪实例。这就是所谓的“情绪建构论”。情绪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与个人经验有关,更重要的是,情绪也比我们过去认为的更加容易改变。我们不会任由情绪摆布,因为它们并非写在我们的基因中,它们是由内感受构建的,你的人生在不断发展,你的经验和概念也在不断更新,因此,你所体会到的情绪也会相应变化。情绪建构论并不认为“基本情绪”具有普遍性和固定性。相反,害怕、生气和悲伤等情绪分类并非“情绪的自然类别”,而是由社会建构的,并且根据个体差异、学识、期望以及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情绪建构论认为,感受积极或消极情绪的整个过程是持续循环的。在这个循环中,大脑消化感觉输入,对比过往经验,以便做出预测。接着我们就会感受到某种情绪。一旦预测经过正误判断,就会被更新,然后你的情绪状态就会改变。不仅人们体会情绪的方式不同,文化也会塑造我们的情绪概念。通过积累和思考生活经验,我们的信念体系以及内感受概念得到更新,并且在下一次构建情绪时产生影响。情绪建构论还揭示了一个重要含义: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基础在于你是否想去改变!! 情绪像水,稳定的情绪是涓涓细流,滋养万物,不稳的情绪则是咆哮波涛。人们只喜欢好的情绪,比如快乐,而把负面的情绪比如悲伤、恐惧压抑下来。我们不知道,所有的负面情绪,比如:委屈、憋屈、压力、全都累积在身体里,终有一天,一场免疫风暴,就能带走人的性命。 从情绪建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如何去解读负面情绪,对于一个人从原生家庭、到个人成长经历中体验、文化惯例等的改变,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原生家庭的再认知、个人成长经历体验、文化惯例的重构对于情绪构建的影响是无疑也是巨大的。我们看到狮子的时候会感到害怕,但我们看到动画片中的狮子——辛巴,我们还会害怕吗?我们看到动物世界中放归森林的狮子与科研人员亲昵的嬉戏时,我们还会害怕吗? 现在我们在网上可搜到大量的管理情绪的文章,大家都在认识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情绪,要先和情绪做朋友,所有这些文章不是改变、纠正我们原先错误认知,而是建议我们对认知的重新构建来达到情绪构建。 其实说到底,每一种情绪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重点只是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它,怎么去利用它。如果你坚持回避情绪,你必将被打扰。如果你极力逃开情绪,你将被追上。而如果囚禁它,我祈祷你囚禁不成,因为一旦你成功了,身体就会不得不说话。身体说话的方式是生病,绝大多数的疾病都是因为情绪。所以,请停下来,看看自己内在真正的声音。 这里为大家提供两条生活法则,不是什么保健养生医学良方,而是特别简单的两条为人处世的方法: 守则一,别为芝麻小事耗力气; 守则二,所有事情都是芝麻小事。 人生在世,很多身体的问题都是情绪上的问题,而情绪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四个字:“庸人自扰”。多烦恼,都是因为执念于眼前的小事,在潜意识里把不如意的事放大了。如果为了一件小事而大发雷霆,为了一次误解而深陷悲伤,为了一个批评而自我怀疑,于己无益,于事无补。如果你终日被情绪所扰,幸福生活也会从此不再。 没有谁的生活不烦恼,太过情绪化的人生,是对身心的极大消耗。随着年龄和阅历一起增长的,还应该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心情不好时,与其死磕到底,不如学会转弯。事不顺时,读书;气不平时,运动;心不静时,冥想。爱自己,从学会管理情绪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