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常生活中,您是否经常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神疲乏力、头晕头昏、失眠多梦、心悸气短等症状呢?如有类似情况发生,这可能是脾胃虚弱惹的祸。早在《素问·灵兰秘典论》就提出了“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则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其善用温补脾胃之法,被后人称之为“补土派”。中医讲脾胃位居中焦,是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脾胃主消化食物及吸收其营养物质,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以中医讲脾胃衰,则百病生。 那么,脾胃虚弱有哪些具体表现呢?分别有哪些证型呢?下面一起来分享给大家。 ①脾气虚:腹胀,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 ②脾阳虚:腹部冷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清稀,舌淡胖有齿痕。 ③中气下陷:腹胀,食少,便溏,中气不足,胃下垂,子宫脱垂,腹部坠胀等。 ④脾不统血:腹胀,食少,便溏,尿血,女性月经过多,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头晕头昏。 ⑤脾虚湿滞:腹胀,食少,便溏,肢体困重,水肿,大便黏腻,舌胖大有齿痕。 现代人生活工作节奏快,饮食、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大,情绪波动大,运动减少,睡眠不足,劳累过度,这些都会对我们的脾胃造成伤害。那么,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调理脾胃呢? 中医调理脾胃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法。 一、药物治疗: 主要根据中医的辨证分型,不同的证型对应不同的治法。针对脾气虚证,可口服四君子汤丸或四君子颗粒;针对脾阳虚证,可口服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针对脾虚湿滞证,可口服参苓白术丸;针对脾不统血证,可口服归脾丸;针对中气下陷证,可口服补中益气丸。 二、非药物治疗: 首先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与饮食习惯,起居有常,生活有节,药补不如食补,每天定时、定量吃饭,可适当食用山药、大枣、薏米、莲子、白扁豆等食物,忌暴饮暴食,戒烟限酒,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宜,避免进食浓茶、咖啡、生冷和辛辣刺激食物,进食宜细嚼慢咽,注意腹部保暖,慎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 其次,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避免劳累,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因为心情舒畅能够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流畅,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另外,需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运动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提高脾胃的消化能力,同时需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 最后,中医针刺是纯绿色治疗方法,针刺治疗脾胃虚弱也有很好的临床效果,针刺能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常用的针刺穴位有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天枢、气海等穴。 以上就是调养脾胃的中医治疗方法,若要养生必须重视调养脾胃,当身体出现脾胃虚弱的症状时,建议在中医大夫指导下辨证施治,对症用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