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11370100004189058A/2025-00154 组配分类: 专家解读
 - 成文日期: 2025-03-24 发布日期: 2025-03-24
 - 发布机构: 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标题: 专家解读: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周敬文解读《济南市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
 - 发文字号:
 

周敬文,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国家疾控局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适宜技术应用试点(济南)负责人,先后兼任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合作导师、山东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与职业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职业健康协会副主任委员。
近日,我们邀请周敬文主任就《济南市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一、制定实施方案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高温热浪、洪涝、低温寒潮、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直接威胁人类生存权、生命权和健康权。在此背景下,国家疾控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制发了《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国疾控卫免发〔2024〕17号),山东省随即出台省级实施方案。济南市作为常住人口超940万的省会城市,夏季极端高温突破历史记录极值,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制定本实施方案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政治担当,更是应对本地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现实需要。在此背景下,根据《山东省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鲁疾控发〔2024〕11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济南市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济南实施方案》)。
二、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影响人类健康,其主要途径包括通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或不利气象条件直接影响健康,如高温和洪涝等导致过早死亡或诱发疾病;或者通过间接途径如造成病媒生物时空分布变化、环境污染、粮食短缺等方式影响人类健康,使人类罹患传染病、非传染性疾病和其他气候敏感疾病,甚至产生心理压力或精神疾病。
在此情况下,预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比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发现,在热浪期间,全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20%以上;每年夏季首次热浪发生时,对人群健康,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负面影响尤为严重,比第二次、第三次热浪发生带来的健康风险高2.4倍以上。
三、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
本质是通过系统性举措提升气候变化健康适应水平,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应对体系,具体从两方面展开:
(一)政府层面:构建全链条应对体系,提升气候变化健康适应水平
健全协作机制:建立覆盖“规划—监测—预警—评估—干预”全链条的多部门协作机制,成立联络员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通过会议机制推进协同。
完善监测预警: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慢性病纳入监测,依托平台构建针对性监测网络,建立极端天气健康预警平台,多渠道发布防护信息。
科学评估干预:开展重点脆弱人群健康适应能力评估,加强健康服务、疾病预警等领域标准建设。
强化综合干预:将健康风险管理融入基础设施等领域规划,完善脆弱人群公共卫生服务,推进预防接种试点。
提升应急能力: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完善物资储备,制定应急预案并演练。
(二)居民层面:提升公众参与度,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加强科普宣教:通过多形式活动普及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知识,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宣教策略,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开展应急技能培训:组织公众参与极端天气自救互救技能培训,如中暑急救、洪涝避险等,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依托社区、学校等场所,开展气候变化健康适应演练,增强实践能力。
鼓励社会参与:支持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参与气候变化健康适应宣教和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工作格局。
引导主动适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鼓励居民主动关注气候变化健康信息,配合政府开展健康监测、疫苗接种等工作,形成“个人—家庭—社区—政府”的联动机制。
建立反馈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收集居民对气候变化健康适应措施的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提升应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在推进气候变化健康适应方面存在哪些挑战?
《济南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部门协作机制基本完善,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健康影响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升,健康风险、脆弱性和适应能力评估体系初步完善,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能力、健康与公共卫生系统气候韧性显著增强,全社会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理念广泛普及、友好环境基本建成。
实现上述目标过程中,我市存在以下挑战:一是多部门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相关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二是气候敏感疾病和健康效应研究有待加强,气候变化对健康风险、脆弱性、适应能力水平及变化趋势的监测和评估仍需深入;三是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现有的医疗卫生体系需提高应急救治和卫生处置能力,提升气候韧性;四是气候变化健康宣传教育普及有待强化,公众气候变化健康素养及应对能力需要持续提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