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又到了老妈喊你“莫脱秋裤”的季节。但你知道吗,“春捂”可不是让你裹成大粽子。春捂到底怎么“捂”才科学? 首先,春捂≠多穿衣服。俗话说的“春捂”的真正含义是春天乍暖还寒,气温变化比较大,人体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早春的气候,此时不要过早地脱掉厚衣服,以免冷热交替,寒气入侵,诱发疾病。“春捂”也要讲科学,捂错地方反伤身: 1.重点保护“薄弱环节” 头部、颈部、腹部、脚踝——这些地方血管丰富,容易受凉,要重点保护。但像手心、脚心这些爱出汗的地方,捂得太严实,反而不利于散热,严重时还会诱发湿疹。 2.参照“洋葱式穿衣法”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早春乍暖还寒,千万不要一件厚外套走天下!学会“洋葱式穿衣法”: ●内层:选择透气吸汗的衣物,如纯棉内衣。 ●中层:选择保暖性好的衣物,如毛衣、卫衣。 ●外层:选择防风防水的衣物,如风衣、夹克。 同时,根据天气和早晚温度的变化,随时增减衣物,方便穿脱,灵活应对。 3.运动后别急着脱衣服 人体在运动后毛孔张开,此时脱衣特别容易着凉。应该先用毛巾擦干汗水,等身体稍微冷却后再脱衣服。 4.别捂出“内火” 春天阳气升发,捂得太严实容易导致内火旺盛,出现口干舌燥、便秘等症状。要注意多喝水,多吃新鲜蔬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另外,“春捂”也要因人而异:1.老人小孩要“捂”到位:老人和小孩相对抵抗力较弱,不耐寒冷,外出时可佩戴帽子或者围巾。一般而言,15℃被视为春捂的临界温度。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再捂了。2.爱美人士别“要风度不要温度”:早春时节,早晚温差较大,爱美人士喜欢露脚踝、穿短裙,虽然美丽动人,但也容易让寒气入侵,引发关节疼痛等问题。3.特殊人群要谨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的人群,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春捂”,避免因温差过大诱发疾病。 春来乍暖寒意留,科学春捂有讲究。 头颈腹脚重点护,洋葱穿法灵活度。 内层透气中层暖,外层防风挡雨露。 老人小孩多留意,特殊人群更关注。 既要美丽也要暖,健康生活才是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