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痛风,一度被视为“老年病”。而如今,美食世界“乱花渐欲迷人眼”,于其中忘情徜徉,就算是年轻人,也难逃过痛风的威胁。 痛风,叫人痛到发疯!痛风疼痛等级最高据说能达到十级,而痛风性关节炎的直接发病原因,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高尿酸血症,它是继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后的“第四高”。 我们应如何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TA呢?下面,就让疾控小卫士带我们走进今天的科普内容。 什么是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在正常饮食状态下,非同日2次空腹血尿酸水平高于420μmol/L,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尿酸是人体代谢产物之一,正常情况下,体内尿酸产生和排泄保持平衡状态,当嘌呤代谢障碍时,血液中尿酸过多,就会出现高尿酸血症。长期摄入高能量食物、含果糖高的饮料及大量酒精等不健康膳食和肥胖是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在我国,高尿酸人群比例逐年上涨,并呈现年轻化趋势。依据2019年发布的《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意味着约有1.77亿人患病,18-29岁男性的患病率高达32.3%。 只要我不痛风,是不是就没事了? 高尿酸血症并不一定会得痛风,只有约10%的患者会因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上引起炎症而引发痛风。这也造成了另一个常见误区,也就是“无症状高尿酸不算病”。 但其实,高尿酸血症的并发症不止痛风,它对人体多个组织器官都具有危害作用:过高的尿酸沉积在骨骼、关节处,会引起痛风;沉积在肾脏会引起肾病、肾结石,诱发肾脏功能衰竭;高尿酸还会大大提高多种代谢相关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等)和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的患病风险。 我们应如何预防和控制呢? 到底如何预防和控制高尿酸血症呢?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特别是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等对高尿酸血症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近期印发的《高尿酸血症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针对成人高尿酸血症制定了指导原则,从营养和运动上预防和控制高尿酸血症。请大家跟随疾控小卫士来了解一下吧。 营养指导原则 ▶健康膳食。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适量的膳食模式。做到食物多样、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适当。可参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分成“蔬菜、水果、谷薯、鱼肉蛋豆”四类进行帮助搭配不同种类食物。 ▶ 控制能量摄入。通过吃动平衡,维持健康体重。每日膳食总能量以达到或保持健康体重为宜,注意肌肉量的维持,超重和肥胖人群应控制能量摄入,可根据减重目标,在现有能量摄入基础上每天减少500kcal左右的能量摄入。 ▶ 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限制猪脑、带鱼、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摄入;高嘌呤植物性食物煮后弃汤可减少嘌呤量。 ▶ 提倡较低血糖生成指数(GI)的谷类食物。每日全谷物食物占主食量的1/3~1/2,膳食纤维摄入量达到25g~30g。 ▶ 适量摄入奶及乳制品,限制摄入果糖。鼓励每日摄入300mL奶或相当量的乳制品,并限制果糖的摄入,如含糖饮料、鲜榨果汁等。 ▶保证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量。每日蔬菜摄入不少于500g,水果 200g~350g。 ▶足量饮水。每日饮水建议2000mL~3000mL,或根据自身情况适量调整。优先选用白开水,也可饮用柠檬水。 ▶ 不建议饮酒或含酒精成分的饮料。任何含酒精的食物都不利于高尿酸血症患者,特别应限制饮用啤酒。 ▶ 高尿酸血症合并多种疾病患者,可采纳相对应疾病饮食指导原则。如出现不一致,可根据不同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合理筛选。 运动指导原则 ▶ 坚持有规律地运动。保持充足身体活动,减少久坐时间。 ▶ 以有氧运动为主。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提倡结合多种形式的抗阻训练并辅以柔韧性训练。 ▶ 避免剧烈运动。有氧运动时,心率不应超过70%的储备心率,抗阻运动也应避免或慎重选择高强度运动。 ▶ 急性痛风发作后循序渐进地恢复正常活动。可采用游泳、瑜伽等运动形式。 ▶ 合并多种疾病的运动原则。对于高尿酸血症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在确保所有病情都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病情选择最低强度的运动方案。 *储备心率(HRR)是指最大心率(HRmax)与静息心率(HRs)之间的差值。HRmax可以通过公式:HRmax=207-(0.7x年龄)或者HRmax=220-年龄来计算。个体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心率的高低来衡量运动的强度。目标心率是储备心率乘以相应的百分比再加上静息心率来计算得出。 ▶ 高尿酸血症患者运动注意事项 1.注意运动强度。高尿酸血症合并肾病患者应进行低中强度运动(30%~59%的储备心率) 2.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高尿酸血症患者应维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 高尿酸血症患者运动训练的禁忌症 高尿酸血症患者在伴有以下情况时,应遵从医生建议选择适当运动类型及强度。 1.静息心电图有明显的缺血表现、2周内有心肌梗死或者其他急性心血管事件; 2.不稳定型心绞痛; 3.未控制的心律失常; 4.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者其他瓣膜疾病; 5.心力衰竭失代偿; 6.急性肺栓塞或肺梗死; 7.急性甲状腺功能亢进; 8.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 9.急性血栓性静脉炎; 10.其他妨碍安全和运动锻炼的残疾; 11.电解质异常; 12.梗阻性肥厚型心脏病,静息最大左心室流出道压差>25mmHg; 13.主动脉夹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