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济南是“医宗”扁鹊的故里,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为推动我市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根据《山东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方案(2024-2027年)》(鲁宣发〔2024〕20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标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济南“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资源富集优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中医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在中医药文化研究阐释、保护传承、阵地建设、创新创造、宣传推广、人才引育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打造“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新高地,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提供有力支撑。到2027年,以“扁鹊故里”品牌打造为中心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机制基本建立,中医药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利用,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实现全覆盖,中医药文化更好融入国民教育和生产生活,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氛围更加浓厚,“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品牌影响力、辐射力大幅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研究阐释 1.强化思想认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中医药文化在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纳入各级党委 (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内容。 2.深化理论研究。鼓励和支持各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研究阐释中医药文化的哲学内涵、人文精神、科学思想、价值理念,理清扁鹊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及与齐鲁中医药文化的关系,提炼精神标识,廓清内涵外延,阐释现代价值。把中医药文化列入市社科规划课题研究方向,每年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纳入市社科优秀成果评价。开展“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研究成果评选,编纂出版《扁鹊文献文化研究大成》。 3.搭建研究平台。举办“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研究及传承创新学术座谈会,常态化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联合河南南阳(张仲景)、陕西铜川(孙思邈)、安徽亳州(华佗)、湖北黄冈(李时珍)等名医故里,开展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作。联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山东中医药学会等中医药行业学会协会,承办或共同举办会议,提升“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学术影响力、辐射力。 (二)强化“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 4.加强普查梳理。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资源普查调查和系统梳理,建立完善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开展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整理挖掘中医药特色理论、技术疗法、方药、器物等,深入挖掘扁鹊相关历史遗存和医药技术,擦亮中医药领域内中华(济南)老字号、老商号品牌。理清发展脉络,讲好新时代中医药文化故事。 5.加强遗迹保护。廓清扁鹊历史遗迹名录,加强卢故城、扁鹊墓、药山、鹊山等扁鹊相关历史遗迹的保护利用。加强扁鹊相关历史遗迹的数字化展示,为群众提供沉浸式体验。挖掘提炼一批中医药典故和泉城名医名家故事,延展、扩容扁鹊相关遗迹保护内容。 6.培育特色品牌。充分利用本地名人名医、名店名堂、名药名企、中医药老字号等资源,打造“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地方特色品牌。采取“一区一特色”方式,长清打造“扁鹊故里”核心区;槐荫、历城、平阴等区县联动辖区宏济堂、福牌阿胶等老字号企业,明确区域中医药文化建设重点方向;天桥、起步区等区县(功能区)以药山、扁鹊墓的改造提升为契机,完善区域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规划;章丘加强邹衍阴阳五行学说研究阐释和文化传承;各区县(功能区)因地制宜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品牌项目,形成全域统筹、特色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阵地建设 7.强化氛围营造。在机场、高铁站、高速口等城市出入口、公园、商业街等人流密集区域、中心城区地标建筑等重要公共场所,结合景观需求,因地制宜增加扁鹊文化元素,设置网红打卡区,塑造“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城市名片。做好长清全域扁鹊元素整体规划布局,融入观光旅游、城市建设、生产生活等各类场景;做好天桥、起步区等区县扁鹊景观区域氛围营造。 8.建强宣教阵地。全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建成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镇卫生院、60%的村卫生室建成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利用自有资源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阵地,争创省级、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推动建设济南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鼓励各区县(功能区)立足实际,打造中医药主题公园、特色街区和体验项目,全市建设3-5个中医药主题公园、10-20个中医药主题街区。融入城市文化社区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乡村综合文化中心等阵地作用,开展特色文明实践,开展相关课程。 9.融入校园教学。将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和扁鹊文化纳入课堂教学,开展中医药文化特色思政课程建设和实践活动设计,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开设中医药文化校本(园本)课程,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在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独特优势,增强学生心理韧性,助力健全人格养成。持续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幼儿园)建设,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优秀案例评选、建设成果展演等活动。加强学生互动体验,支持学生成立中医药社团、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式、项目式学习,在沉浸式体验中强化文化自信、塑造健全人格。 (四)推动“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创新创造 10.融入文化旅游。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依托扁鹊文化历史遗迹、中药种植特色村镇、中医药企业、名院名堂名店、中医药老字号等中医药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扁鹊文化与济南本地旅游资源的结合点,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加强主题游径建设,培育一批中医药文化旅游打卡地,打造一批中医药文化特色体验项目。在沿黄河、沿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建设中,丰富中医药文化体验,讲好“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故事。 11.强化创意开发。加强“扁鹊故里”中医药题材主题创作,推出一批承载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短视频、微短剧、纪录片、动漫、影视、戏曲、文学等重点文艺作品,创演一批特色小戏小剧。推动中医药文化与出版、影视、动漫、游戏等产业融合,探索建设中医药文化综合体、文化创意体、中医药文化书院等新兴文化业态,举办“中医药+”创意产品大赛、药膳大赛,推出一批中医药健康食品饮品及中医药特色数字产品、手造产品、日常用品、文创产品。 (五)加强“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 12.打造活动品牌。深化“扁鹊故里 四时养生”理念,推出扁鹊故里“佳节”“悠游”“鹊跃”“夜宴”等系列活动,举办“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周、中医药文化市集等主题活动,推进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健全“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品牌矩阵。普及推广中医养生功法和中医适宜技术,在青年之家、老年大学、社区活动中心等地开设中医药相关课程,提升群众的中医药参与度、获得感。 13.加强融媒宣传。把中医药文化宣传纳入全市正能量大流量传播矩阵,策划推出中医药文化特色节目、中医药养生保健类栏目等。强化新媒体传播,建立建强“鹊华论健”中医药文化微信公众号,创新宣传内容和形式,加大传播推送力度,增强中医药文化吸引力、影响力。 14.加强国际传播。将中医药文化作为“天下泉城”宣传推介的重要载体,拓展“五友”外宣渠道,利用中医药海外中心、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平台,开展面向东亚、“一带一路”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借助鲁澳中医药协同发展渠道,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医药出海药品、服务及医教研产交流全过程。编印中医药文化外宣图书,拍摄中医药纪录片、宣传片和专题片,打造中医药对外宣传精品。依托国际性体育赛事、对外文化交流等活动,开展中医药文化交流合作和宣传推介,做好在济外籍人士的中医药文化展示体验。 (六)强化“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人才引育 15.加强人才引育。加强与中医药领域院士、大师、知名专家学者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人才资源富集优势,组建济南市中医药文化建设专家智库,建强扁鹊文化、中医药文化研究队伍。在中医药文化研究、宣讲、传播、创意、创作等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建设中医药文化领军人物、中青年骨干和后备力量人才梯队。面向驻济高校、科研院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文化宣教专家遴选推荐、宣教技能培训竞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专业突出的中医药文化专家队伍。 16.优化人才服务。加强中医药行业学会协会建设,发挥桥梁纽带和服务保障作用,积极引导中医药从业人员面向社会开展中医药文化和科普服务。做好中医药文化领域先进典型宣传,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三、保障措施 1.把握正确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坚持古为今用,让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坚持辩证扬弃,推广科学正确的中医药文化观;坚持以文化人,着重发挥中医药文化育人功能,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中医药文化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2.加强统筹协调。认真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统筹协调责任,强化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的主体责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完善市、区(县)两级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区域协作,凝聚工作合力。 3.强化责任落实。把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作为文化 “两创”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责任分工,对重点任务、重要事项,实施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加强督促指导,及时调度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完善投入保障机制,统筹安排中医药文化建设经费,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中医药文化传承弘扬,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4.加强宣传推介。利用中央和省、市主要媒体,宣传推介“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总结推广基层先进工作经验,提升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可度、参与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