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日一场降雪,直接刷新了“气象史”上济南市区3月降雪量的最高纪录。 受暴雪影响,道路变得十分湿滑,在冷冷的北风吹拂下,路面积水成冰,一不留神,秒变“冰壶”! 那么,如何避免摔倒受伤呢?这些出行小知识快快收好。 一 这些地方很危险! ▶ 台阶或光滑的地面:踩踏多的地方最容易结冰,一些台阶或地面看似安全,实则会因有凹凸不平冰层覆盖而滑倒;如果鞋子上有积雪,行走在摩擦系数极低的抛光大理石路面,稍有不慎就会滑倒。 ▶ 覆冰的缓坡:下雪后,缓坡因积雪融化再结冰,表面光滑,行走时难以保持平衡,极易滑倒。 ▶ 积雪覆盖的不平路面:积雪会掩盖路面原本的坑洼,让人无法看清路况,行走时容易踩空或被绊倒。 二 如何避免摔伤? ▶ 时刻保持警惕:雪天路面湿滑,有些地方虽然没有积雪,但可能结有薄冰,极易滑倒,因此务必要留意脚下,时刻注意周边的车况和路况,千万不可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的事,如看手机、聊天、拍照等。两人以上出行时,最好要前后行走,不要并排,遇到楼梯或台阶时,抓稳扶手或其他固定物配合行进。 ▶ 放慢速度:雪天有着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无论是走路、骑车还是开车,出行一定要控制好速度,减速慢行。 ▶ 更换防滑的鞋子:雪天出门选择鞋底粗糙、有条纹的防滑鞋,最好穿高鞋帮以支撑踝部。另外,鞋带要系紧,裤子不可过长,以免踩到鞋带或裤脚引起跌倒。 ▶ 双手不插兜,走“企鹅步”:步行时在湿滑路段时,千万不可学哪吒双手揣兜,也忌提重物。最好学企鹅那样走路,膝微曲,重心放低,双腿略开,与肩同宽,脚后跟不要离地,双手在两侧来回摆动能很好地起到对身体的平衡作用。 ▶ 老年人尽量避免出门:下雪结冰路面湿滑是常态,老年人虽行动缓慢,但应急反应力差,加上着衣厚重影响视线,更容易摔倒。年轻人坐个“屁蹲儿”可能无伤大雅,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特别是患有骨质疏松的老人,因摔倒而造成腰部、胯部的骨折所带来的长期卧床的后果是非常危险的。 三 滑倒注意“着陆”安全 检查后再站起 ▶ 学会跌倒技巧:若不慎滑倒摔伤,尽量选择衣服厚的或者肌肉多的地方先着地,保护自己的技巧是顺势倒下,在倒地的同时身体有个旋转,将跌倒的冲击分散。 ▶ 老年人跌倒避坐改撑:老年人要避免屁股向后坐的姿势,建议改为有意识地用手撑地的姿势。此举虽然会导致腕关节损伤,但顶多导致尺骨远端或桡骨远端骨折,相对于腰部、胯部的损伤,上肢骨折的治疗和康复不需要卧床,更不会发生致命的并发症。 ▶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调整姿势”。摔倒后不要忙着站起来,先检查伤势。动一下四肢、腰部及髋关节,看看是否出现局部疼痛无法活动的情况。若出现明显局部疼痛、肿胀、青紫、关节无法活动、局部外观变形等情况,最好不要强行移动或自行处理,应及时拨打120求助或到医院就诊,避免造成更大的损伤。 ▶ 轻伤处理:即便摔得不重,患处也不要揉捏。人们摔倒之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用手去揉一揉伤处,以为可以缓解疼痛,但其实这样做既不能缓解病情,还有可能会导致局部水肿,加重伤情。在摔倒后24小时内,皮肤软组织容易受损,建议进行冷敷,收缩毛细血管,防止淤青加重;如果已经超过24小时,可以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淤血吸收,消除肿胀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