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春季以来,有患者反映每天早上起床总感觉天旋地转,像坐旋转木马似的;还有患者反映在公园散步时,突然眼前发黑差点摔倒。这些看似突发的眩晕症状,在中医看来与春季特殊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 一、春风何以"作眩"——中医对春季眩晕的独特认识 "春风得意马蹄疾",古人常以春风喻指生机勃发,然而在中医理论中,春风却有着另一番解读。《黄帝内经》早有"春气者病在头"的记载,提示春季头部疾患易发的特点。所谓"春风作眩",正是描述春季多发的眩晕症状与风邪之间的密切关联。 中医理论认为,春季属木,对应人体肝脏。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当春回大地,阳气升发之际,肝气也随之旺盛。若此时肝气疏泄失常,或升发太过,或郁而不达,均可导致气血上逆,扰动清窍,出现眩晕症状。同时,春季多风,"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易袭阳位,头部作为人体最高处,自然首当其冲。 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春季确实是眩晕症高发季节。气压变化、气温波动、过敏原增多等因素,都可能通过影响内耳微循环或前庭功能而诱发眩晕。 二、肝风内动——春季眩晕的核心病机 在中医辨证体系中,春季眩晕多与"肝风内动"相关。所谓肝风,并非指外界风邪,而是形容肝阳上亢或肝血不足所导致的一系列类似风动的症状,如眩晕、头痛、肢体震颤等。值得注意的是,春季眩晕往往不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病机交织。如肝阳上亢可能兼夹痰湿,肝血不足可能伴随肾虚,需要专业中医师仔细辨证。 三、生活调摄——春风中的防眩之道 1.情志调养:春季宜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暴怒或抑郁。可培养赏花、书法等雅趣,使肝气条达。 2.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夜卧早起”是《内经》提出的春季养生准则,但"夜卧"不宜过晚。 3.饮食宜忌: 宜食:绿叶蔬菜(如芹菜、菠菜)、香椿芽、枸杞芽等春季时令菜;荸荠、百合、银耳等滋阴之品。 忌食:过量辛辣(如辣椒、花椒)、煎炸烧烤等助热生风之物;过敏体质者慎食发物。 4.适度运动:选择散步、太极拳等和缓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气血上冲。清晨可做"嘘"字诀(六字诀之一)疏肝理气。 5.防风保暖:春季乍暖还寒,需"春捂"适度,尤其注意颈项部防风。过敏体质者外出可戴口罩。 ※注意:虽然大多数春季眩晕属于功能性紊乱,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就医: 眩晕伴随剧烈头痛、呕吐 出现意识障碍或肢体活动不利 听力明显下降或耳鸣加重 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反复发作 中医强调"治未病",春季眩晕贵在预防。通过顺应自然、调和情志、合理膳食,我们完全可以化解"春风作眩"的困扰,尽情享受这生机盎然的季节。记住《养生论》中的智慧:"春三月,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宜清净,勿杀,以顺生气。"在这阳气升发的时节,让我们与身体对话,与自然共鸣,共谱健康和谐的春日乐章。 |